甘肃皋兰县陈柏年返乡创业,成长 特色农产品 加工家当 ——做配合 致富的有心人(人物故事·聚焦乡村创业)

[复制链接]
查看422 | 回复0 | 2021-6-25 04:35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来源:人民日报



陈柏年,1992年出身 ,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返乡创业年夜 学生。返乡创业7年来,主要加工、销售本地 特色小麦面粉和面条等系列产品  。

经过多年努力,陈柏年经营的兰州乡韵农产品  专业合作社,已被认证为国度 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。截至目前,合作社有社员103人,带动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,每年分红1500元,并带动周边150户农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。

核心阅读

甘肃皋兰县的“90后”陈柏年,年夜 学卒业 后返乡创业,抓住本地 小麦品种的优势,进行范围 种植,并借此加工、销售面粉、面条等特色产品  。他走过弯路,积极求变,赓续 拓展市场,最终和周边农户一道,蹚出了一条农产品  深加工的致富路。

■创业心得

首先,创业切勿盲目激动 ,不要以为返乡创业门槛很低,要综合考虑资金、物流和市场等因素,提前做好商业计划;其次,农业生产周期长,弗成 急于获取短期收益,也别贪年夜 求快,贸然扩年夜 范围 ,要在研究市场纪律 的基础上,盯准市场前景好的优质农产品  ,做精做细品牌;第三,创业风险较年夜 ,上游风险难把控,在与客户打交道时,切莫口头约定,多用书面协议。

——陈柏年

芒种事后 ,陈柏年心里有了底:麦子长势好,如果天公作美,雨水盛些,准能年夜 丰产 。自己的合作社加工面粉和面条,麦子是基本 ,也是103名社员和数百户农民的指望。

陈柏年是个“90后”,家住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。返乡创业7年,他从种植本地 特色小麦,到加工、销售面粉及面条等系列产品  ,年销售额600万元左右,带动周边150户群众年均收入达5万元。

试 水

“我没赚啥钱,但村民收成不错”

年夜 学卒业 前,陈柏年就拿定主意 ,返乡创业。

“你个学生娃,会种庄稼?”父亲说完,再没开腔。

“你爸说得对,回来能干些啥?”母亲也不赞成。

“依托现有合作社,做年夜 做强面粉和面条家当 。”陈柏年说,想提高农业附加值,就要升级农产品  ,走品牌化路线。

“想法却是 好。”母亲瞅了一眼父亲。“书生意气,3年之后见分晓。”父亲起身出了屋,陈柏年悬着的心落下。

3年后,陈柏年却感到 ,自己没脸见父亲。

“是这么回事儿。”陈柏年说,接手合作社后,他想流转土地,年夜 范围 种植本地 一种特色小麦,“返乡创业,我就是瞅准了它的前景。”陈柏年说,这种小麦在种植进程 中不消 化肥和农药,纯天然无公害,“并且 ,麦粒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。”

在皋兰县,这种特色小麦种植历史悠久。“它耐旱性、抗病性强,很适宜在本地 种植。缺点是产量不高,即使是年夜 丰产 ,亩产也过不了200斤。产量低收益不高,农户渐渐没了种植意愿。”陈柏年说。

“麦子的品质决定面粉和面条的品质。”陈柏年说,他们收购麦子,得走街串巷四处找,量难包管 ,质又参差。所以他决定,流转土地,自己种植。“要流转我的土地,当然乐意。”东湾村村民王春莉说,流转费用每亩450元,还能在自家地里“上班”挣工资,“农忙去干活,每天挣150元,不消 操啥心。”

雄心勃勃的陈柏年,流转了800亩土地,全部种上了特色小麦。“群众收入有保障,我的麦子也有了质和量。”陈柏年信心满满。一番努力下来,“我没赚啥钱,但村民收成不错。”

后来,面对高额贷款,陈柏年慌了神,“吃不下饭,睡欠好 觉。每天一睁眼,脑海中就一件事,贷款利息该咋还。”陈柏年说,返乡创业的困难,远远超出  了自己当初的预期,“想打退堂鼓,但无路可退,摊子铺得这么年夜 ,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。”

转 变

“原来不被看好的特色小麦,如今又成香饽饽”

“开始想欠亨 。”陈柏年说,头两年天旱,产量自然低。这第三年风调雨顺,结果收成还是不睬 想。他一小我 来到麦地,顺着田埂沿沟梁转悠。看着800多亩土地,被田埂地界切割得七零八落,陈柏年想清楚了症结所在。

“成本太高,管控没跟上。”陈柏年说,其时 乡亲们不合  意推平连成片,怕合同到期找不到地界,这就导致没律例 模化机械作业。这样一来,势必增加用工人数,人数越多成本就越高。“再一个,治理 比较  粗放。”陈柏年说,有的人精耕细作不吝 力,也有些人不太愿出力。“第三个原因,产品  太单一。”所以,看似扩年夜 了范围 ,实际上也增加了支出。

“下定决心,转变 种植模式。”流转合同到期后,陈柏年没再续签。“说让我们种植本地 特色小麦,他收购。”王春莉说,起初很多人不肯 意,“因为挣流转费和工钱,不操心  嘛!”陈柏年给年夜 家算了笔账,种好这种小麦,他高于市场价收购。口说无凭,签协议兜底,总算让年夜 家动了心。“我既想调动年夜 家的种植积极性,也要培养他们的种植意愿。”陈柏年说。来年秋收,小麦有了保障,他的生产成本也年夜 幅下降,“合作社这才慢慢走上正轨。”

功德 多磨,特色小麦的致富路并欠好 走。刚解决了原料问题,加工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。“设备落后,车间简陋,还是家庭作坊。”陈柏年说,可这麦子娇气,三伏天太热,面会饧过火 ;三九天太冷,面又饧欠好 。“冷热都不成。”瞅着跟不上时代的生产车间,陈柏年咬咬牙,“贷款几百万元,建现代化车间。”

如今,隔着落地玻璃,工人在新车间里埋头加工以这种小麦面粉为原料的面条,生产效率和产品  质量年夜 幅提高。

“原来不被看好的特色小麦,如今又成香饽饽。”王春莉说,每亩地至少增收500元。“合作社走上正轨,吸纳群众就业,社员每年还能分红。”陈柏年说,县里也在推广种植,并在推进浇灌 工程建设,要让特色小麦家当 走得更远。

开 拓

“每年销售10多万箱,供不该 求”

创业这些年,兰州的年夜 街小巷,陈柏年几乎跑遍了。“最多的时候,一天跑3趟兰州。”陈柏年说,起初送货、卸货、码货都是自己一小我 干,“既是司机又是装卸工,还是推销员。2015年一年,车就开了10万公里。”

“跑市场很辛苦,但兜兜转转,始终都在熟人圈和老客户打交道。”陈柏年说,本地 市场原来 就小,特色小麦价格又偏高,产量多了往哪里卖?外销成了必定 的选择。

几年前,陈柏年到深圳购买  生产设备。去的时候,他带了自家生产的特色小麦面条。“很简易的纸袋包装,里头两块面饼。”陈柏年说,“依照 其时 的想法,只要面够好,包装无所谓。结果经销商婉拒了,再三劝人家品尝下,才送出去几包。”陈柏年说,没想到,这几包面条,让他峰回路转。回到兰州,陈柏年接到了商家德律风 ,“你这面看着普通,但口感挺好。”

陈柏年赶去深圳,“人家带我去参不雅 ,真是年夜 开眼界。”陈柏年说,从设计到定位,从怎么打动消费者,到如何提高附加值,都刷新了自己的认知。回来后,他也开始琢磨,找专家请教、去外面取经。经过一番改进 ,陈柏年注册了商标,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,制作的多款新包装面条,不仅颜值吸睛,并且 各具特色。“就是针对不合  消费者,分众化销售。近几年,每年销售10多万箱,供不该 求。”

销路打开,市场认可,陈柏年的合作社有了底气和实力赞助 更多人。“有些老乡有粮却卖不上价,还有些人务工门路少。”陈柏年说,合作社和有意愿种植的农户签订合同,兜底收购,并吸纳一部分  人到车间务工。

蔡河村村民杨香花丈夫常年患病,一家生计全靠她。到合作社上班后,她做起了扫除 卫生等后勤工作,每月工资2600元,“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,还能照顾家人。”

“想要真致富,先得可连续 。”陈柏年说,合作社的目标是,既要推动特色小麦种植,盘活撂荒地,又要让一些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,转移到二、三家当 中,做年夜 蛋糕,实现良性循环。“为此,合作社签订种植基地3500亩,并建成6000平方米集面粉、面条、麦片、胡麻油于一体的生产园区。”他告诉  记者,为更好地拓展市场,已在不少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。“买通 上下游,延长家当 链,提升产品  附加值。我要和乡亲们一起,做配合 致富的有心人。”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23

主题

27

回帖

125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25